2025年第22届国际骨髓瘤学会(IMS 2025)年会于2025年9月17-20日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会议聚焦前驱期疾病、风险适应性管理、免疫治疗以及复发性骨髓瘤等核心议题,IMS 2025不仅展示了骨髓瘤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前沿进展,也为全球专家搭建了高水平的交流与合作平台。
世易医健(eChinaHealth)将为中国读者及时深度报道IMS会议的最新进展。敬请关注我们的报道,一起见证这场全球骨髓瘤领域的学术盛会与创新突破!
世易小编带您逛现场
展开剩余93%今日精选
1 伊基奥仑赛在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显示出深度且持久的疗效
2 埃万妥单抗联合达雷妥尤单抗/来那度胺在无法移植的初治多发性骨髓瘤中产生早期反应
3 Cevostamab联合泊马度胺/地塞米松在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中安全且有活性
4 ISB 2001在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中显示良好安全性和抗肿瘤活性
5 Raab博士谈关于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中基于Teclistamab诱导治疗的最新研究发现
6 Mouhieddine博士论铁蛋白水平与绝对淋巴细胞计数在双特异性抗体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中的潜在预测作用
伊基奥仑赛在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显示出深度且持久的疗效
邱录贵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
根据在第22届国际多发性骨髓瘤学会(IMS)年会与博览会上公布的FUMANBA-1研究36个月长期随访数据显示,伊基奥仑赛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包括具有高危特征患者),显示出深度且持久的疗效,并具有可控的长期安全性,显著提升了患者的长期生存质量。
FUMANBA-1研究数据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共109例患者接受伊基奥仑赛治疗,中位既往治疗线数为4。12.8%伴有髓外病变(EMD),11%既往接受过BCMA CAR-T治疗。在经过连续三天的环磷酰胺和氟达拉滨淋巴清除预处理后,患者接受了单次CAR-T细胞(1×10⁶ cells/kg)输注。
在107例可评估患者中,总缓解(ORR)率为96.3%,其中完全缓解(CR)或严格完全缓解(sCR)率为83.2%。在CAR-T初治患者中,ORR和CR/sCR率分别为98.9%和88.4%。109例接受伊基奥仑赛治疗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30.5个月,CAR-T初治患者中位PFS延长至35.9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尚未达到。95.3%(102/107)的可评估患者达到微小残留病(MRD)阴性,包括所有已实现CR或sCR的患者,MRD阴性的中位持续时间为36.5个月。
研究显示长期安全性可控,且未发现新的安全性信号。93.6%(102/109)的患者出现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其中仅1例≥3级。2例患者报告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1~2级);未观察到迟发性神经毒性或继发性恶性肿瘤。
本次临床研究的主要研究者——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邱录贵教授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李春蕊教授表示:“我们非常高兴在本届IMS年会上公布伊基奥仑赛注射液FUMANBA-1研究的3年随访数据,其结果令人振奋。伊基奥仑赛凭借适中的抗原亲和力,促使CAR-T细胞与肿瘤细胞实现快速结合与解离,有助于快速起效并强力清除肿瘤,从而使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实现深度缓解。同时,作为人源CAR-T,其免疫原性较低,在维持低耗竭表型的基础上,可实现较长存续时间,持续发挥抗肿瘤作用,可延长患者生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伊基奥仑赛在CAR-T初治患者中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达到35.9个月,这表明该疗法能够为患者提供更长的无治疗间隔,显著改善其生存质量。”
驯鹿生物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金华女士表示:“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FUMANBA-1研究的3年随访数据再次印证了其卓越的长期疗效和可靠的安全性。其中,在首次接受BCMA CAR-T治疗的患者中,完全缓解/严格意义的完全缓解(CR/sCR)率达到88.4%。为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带来持续临床获益,始终是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这一重要里程碑的达成,离不开研究者团队与驯鹿团队的共同努力与不懈奉献。基于伊基奥仑赛注射液突出的疗效和安全性,我们正全力推进其前线适应症二线/三线治疗的FUMANBA-3临床研究,同时加速国际化注册与市场准入进程,积极拓展全球市场。我们期待这一优质的CAR-T细胞治疗产品能够惠及全球更广泛的患者群体。”
埃万妥单抗联合达雷妥尤单抗/来那度胺在无法移植的初治多发性骨髓瘤中产生早期反应
Suzanne Trudel博士
加拿大玛格丽特公主癌症中心
第22届国际多发性骨髓瘤学会(IMS)年会与博览会上报告了MagnetisMM-6试验(NCT05623020)第1部分的数据,数据表明将埃万妥单抗加入达雷妥尤单抗和来那度胺方案,在一小群无法接受移植的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显示出早期且有希望的疗效。
研究背景与设计
MagnetisMM-6试验旨在评估埃万妥单抗联合来那度胺(有无达雷妥尤单抗)与达雷妥尤单抗联合来那度胺和地塞米松在新诊断且不适合移植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安全性与疗效。研究第一部分探索了复发/难治性或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基于埃万妥单抗联合方案的最佳剂量,以确定第二部分推荐的III期剂量。
本次报告聚焦于试验的G剂量水平,患者接受每4周一次埃万妥单抗 76 mg皮下注射,达雷妥尤单抗 1800 mg皮下注射,来那度胺25 mg口服。试验主要终点为剂量限制性毒性(DLT)观察期内的DLT发生。次要终点包括不良事件(AEs)及实验室异常、ORR、CR率、反应时间、缓解持续时间(DOR)、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微小残留病(MRD)阴性率、药代动力学与免疫原性。
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需年满18周岁,且符合国际骨髓瘤工作组指南定义的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或移植不适用的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并具有可测量病灶。其他入组条件包括,肝肾功能及骨髓功能正常,ECOG体能状态评分为0至2级。患有潜伏性多发性骨髓瘤、意义未明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或浆细胞白血病的患者不符合入组条件。
研究人群特征
在37例可评估患者中,中位年龄为75.0岁(范围67-83岁),多数为女性(62.2%)和白人(86.5%)。多数患者ECOG体能状态为0级(59.5%),修订国际分期系统II期疾病(54.1%),基线骨髓浆细胞比例低于50%,且无衰弱状态(75.7%)。
在至少接受一剂埃万妥单抗的37例患者中,34例接受三联疗法,3例仅接受埃万妥单抗治疗并在剂量递增过程中停药。截至2025年4月1日数据截点,86.5%(n=32)患者仍在治疗中。
疗效与安全性结果
截止数据为2024年12月23日,中位随访4.6个月(范围1.2–6.2),该组合的总体缓解率(ORR)为91.9%,其中81.1%的患者达到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或更优疗效。在延长随访至中位7.9个月(范围1.2–9.5)并以2025年4月1日为数据截点时,ORR升至97.3%,VGPR及以上反应率达94.6%,且27.0%的患者达到完全缓解(CR)及以上疗效。研究者指出,尽管中位随访时间较短,但CR率预计随时间推移将进一步增加。
任何等级及3/4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EAEs)分别影响100%和94.6%的研究人群。最常见的3/4级毒性为血液学毒性,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症(73.0%)、贫血(18.9%)和血小板减少症(10.8%)。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发生率分别为1级(45.9%)和2级(16.2%),未出现3级及以上事件。另有1例患者出现2级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
任何等级感染发生率为70.3%,3级或4级感染发生率为18.9%。最常见的任何等级感染包括上呼吸道感染(21.6%)、大肠埃希氏菌尿路感染(10.8%)及巨细胞病毒再激活(10.8%)。关于抗感染预防措施,研究者分别对91.9%、81.1%和83.8%的患者实施了免疫球蛋白替代疗法、抗病毒预防及抗肺孢子菌药物治疗。
作用机制讨论和后续研究展望
研究者提出,按序列将BCMA-CD3双特异性抗体埃万妥单抗与来那度胺及达雷妥尤单抗联合使用,可增强免疫细胞介导的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死亡。这种潜在协同效应基于来那度胺能激活CD4+和CD8+ T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的能力,以及达雷妥尤单抗对表达CD38的骨髓瘤细胞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研究者目前正在为MagnetisMM-6Ⅲ期试验第二部分招募患者,该部分将评估埃万妥单抗联合达雷妥尤单抗和来那度胺对比达雷妥尤单抗联合来那度胺和地塞米松在移植不适用或移植延迟的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疗效。Ⅲ期部分将包含治疗减量方案。主要终点为12个月MRD阴性率及PFS。次要终点包括总体及持续MRD阴性率、MRD阴性的持续时间、ORR、CR率、反应时间、DOR及CR持续时间等。
Cevostamab联合泊马度胺/地塞米松在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中安全且有活性
Hira S. Mian教授
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健康科学学院
第22届国际多发性骨髓瘤学会(IMS)年会与博览会上报告了Ⅰ期CAMMA-1研究(NCT04910568)剂量扩展部分的数据,数据表明研究性FcRH5/CD3定向T细胞双特异性抗体cevostamab与泊马度胺加地塞米松合用,在未接受BCMA定向治疗的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显示出可控的安全性并诱导了较高的反应率。
为何选择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研究Cevostamab?
FcRH5仅在B细胞谱系中表达,并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上普遍表达,且其表达独立于BCMA,使其成为有吸引力的治疗靶点。先前Ⅰ期(NCT03275103)cevostamab单药治疗晚线多发性骨髓瘤的数据显示,该药具有可控的安全性谱并能诱导深且持久的反应,尤以未接受过BCMA定向治疗的患者为显著。
CAMMA 1研究的剂量扩展部分设计
CAMMA-1剂量扩展部分纳入了至少接受过1条既往治疗(包括一类免疫调节剂和蛋白酶体抑制剂)的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对泊马度胺耐药的患者被排除在外。
在初始剂量扩展队列(B1E组)中,患者被随机分配接受静脉注射(IV)cevostamab的目标剂量组:每28天治疗周期第1天和第15天分别给予70毫克或105毫克;口服泊马度胺:每周期第1天至第21天每日2毫克; 以及静脉注射或口服地塞米松20 mg(周期第1、8、15、22天)。在14天预处理阶段,cevostamab采用双阶梯递增给药:第1天0.3毫克,第2至4天3.3毫克,第8天达到目标剂量;该阶段同时于第1至4天及第8天接受地塞米松治疗。
在后续扩展队列(B3E组)的21天预处理阶段,cevostamab采取三阶梯递增给药:第1天0.3毫克,第2至4天1.2毫克,第8天3.6毫克,随后于第9至11天维持目标剂量; 该阶段期间,患者同时于第1至4天及第8至11天接受地塞米松治疗。预处理阶段结束后,患者按与B1E扩展队列相同的剂量方案接受联合治疗。
主要终点为安全性和耐受性,以及确定推荐的Ⅱ期剂量。次要终点包括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和抗肿瘤活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20届IMS大会报告的CAMMA-1的B臂安全性先导阶段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8月21日,该三联方案毒性可控,在8名可评估患者中诱导出总体持久的抗肿瘤反应,且疗效随时间推移持续深化。
入组患者的基线特征
关于cevostamab两剂量队列的基线特征,70 mg队列患者中位年龄65岁(范围40–76),既往治疗线中位数为2(范围1–6),72.4%为三类药暴露,72.4%对最后一线治疗耐药。105 mg队列中位年龄同为65岁(范围48–80),既往治疗线中位数为2(范围1–6),56.0%为三类药暴露,68.0%对最后一线耐药。
疗效与安全性结果
在70 mg队列中,总体反应率(ORR)为86.2%(95%CI,71.9%–100%)。严格完全缓解(sCR)、完全缓解(CR)、非常好部分缓解(VGPR)和部分缓解(PR)的发生率分别为34.5%、10.3%、27.6%和13.8%。 105 mg队列的ORR为88.0%(95%CI,73.3%–100%),sCR、CR、VGPR和PR的发生率分别为36.0%、12.0%、28.0%和12.0%。两队列中关注的不良事件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感染和皮疹等。
在目标剂量为70 mg cevostamab的患者队列中(n=29),中位研究随访时间为10.4个月(95%CI,6.3–15.5),所有患者均发生不良事件(AEs)。3/4级不良事件和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89.7%和55.2%。未见5级不良事件。导致停用cevostamab和泊马度胺的AEs分别发生于3.4%和20.7%的患者,无不良事件导致停用地塞米松。65.5%的患者发生感染,包括上呼吸道感染(URTI;27.6%)、肺炎(10.3%)、COVID-19(10.3%)、尿路感染(UTI;6.9%)及鼻炎(10.3%)。3/4级及严重感染分别发生于13.8%和17.2%的患者。62.1%的患者需接受免疫球蛋白治疗。 在目标剂量为105 mg cevostamab的队列中(n=25),中位研究随访时间为8.3个月(95%CI,3.3–15.7),所有患者亦发生不良事件。3/4级不良事件和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96.0%和60.0%。1例患者发生5级不良事件。导致停用cevostamab、泊马度胺和地塞米松的AEs分别发生于4.0%、24.0%和8.0%的患者。72.0%的患者发生感染,包括上呼吸道感染(16.0%)、肺炎(16.0%)、COVID-19(8.0%)和尿路感染(12.0%)。3/4级及严重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8.0%和36.0%。68.0%的患者需接受免疫球蛋白治疗。两组均无患者出现5级感染或因感染导致停用研究药物的情况。CAMMA 1研究剂量扩展部分还有哪些发现?
在可评估MRD的患者中,双阶梯递增给药且目标剂量为70 mg的队列(n=15)中,有46.7%(95%CI,21.4%–71.9%)在任意时点达到MRD阴性且为CR或更深缓解,该人群中位研究随访时间为13.6个月(范围10.4–15.5)。在双阶梯递增给药且目标剂量为105 mg的队列(n=13),有38.5%(95%CI,12.0%–64.9%)在任意时点达到MRD阴性且为CR或更深缓解,该人群中位研究随访时间为12.5个月(范围3.3–15.7)。
此外,按目标剂量水平分层的反应演变分析显示,两个目标剂量水平的反应均随时间加深。Mian总结道,CAMMA-1仍在进行中,需要更多的随访时间以证实反应的深度与持久性,尤其是在三阶梯递增给药队列中。
ISB 2001在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中显示良好安全性和抗肿瘤活性
Hang Quach教授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血液学
第22届国际多发性骨髓瘤学会(IMS)年会与博览会上报告了Ib期TRIgnite-1研究(NCT05862012)剂量递增部分的数据,结果显示针对BCMA/CD38/CD3三特异性抗体ISB 2001在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表现出可管理的安全性和强劲的抗肿瘤活性。
ISB 2001的作用机制
ISB 2001通过增强亲和力机制,利用BCMA和CD38 Fab片段双重靶向结合骨髓瘤细胞。该药物的高亲和力结合特性,以及CD38结合片段相对于CD3结合片段的远端定位设计,既能诱导强效的肿瘤细胞杀伤作用,又能最大限度降低CD38相关的非肿瘤性不良事件发生率。
TRIgnite-1研究设计
TRIgnite-1研究纳入了在至少3种既往治疗后进展的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这些治疗包括抗CD38抗体、蛋白酶体抑制剂和免疫调节药物。允许患者接受过CAR-T细胞疗法和/或双特异性抗体。
在剂量递增部分,患者接受每周一次的ISB 2001皮下注射,剂量涵盖9个水平,范围从5 µg/kg至2700 µg/kg。给药前在第1天和第4天各进行一次递增剂量。
主要终点为安全性和耐受性,以及最大耐受剂量和推荐2期剂量(RP2D)的确定。次要终点包括药代动力学(PK)、免疫原性以及依据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标准的临床活性。
TRIgnite-1研究患者基线特征
患者中位年龄为65岁(范围,47-82)。其中34%的患者在筛查时伴有骨髓外疾病(EMD),40%的患者存在高危细胞遗传学,中位既往治疗线数为6(范围,3-11)。所有患者均为三类药物暴露,49%的患者为三类耐药。71%的患者为五类药物暴露,14%为五类耐药。46%的患者接受过BCMA靶向治疗,43%的患者接受过T细胞导向治疗。
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在剂量水平1至9的患者中,客观缓解率(ORR)为74%,包括严格完全缓解(sCR)17%、完全缓解(CR)11%、极大部分缓解(VGPR)32%和部分缓解(PR)14%。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尚未达到(95%CI,7个月-未达到),预计6个月DOR率为90%(95%CI,未达到-未达到)。
在剂量水平3至9的患者(n=33)中,ORR为79%,包括sCR 18%、CR 12%、VGPR 34%和PR 15%。
在50 µg/kg剂量水平(剂量水平3)首次观察到客观缓解,该患者达到sCR并在10⁻⁵敏感度下为微小残留病灶(MRD)阴性。在10例达到CR或更好应答的患者中,8例可评估MRD,其中75%在10⁻⁵敏感度下为MRD阴性。
ISB 2001在难治亚组中均显示出较高应答率,包括:
无既往CAR-T或双特异性抗体治疗(n=19):ORR,84%(sCR 21%;CR 11%;VGPR 41%;PR 11%) 在既往CAR-T或双特异性抗体治疗后进展(n=14):ORR,71%(sCR 14%;CR 14%;VGPR 22%;PR 21%) 在既往BCMA靶向治疗后进展(n=15):ORR,73%(sCR 7%;CR 20%;VGPR 27%;PR 20%) 对上一线治疗耐药(n=24):ORR,75%(sCR 13%;CR 13%;VGPR 32%;PR 17%) 对CD38导向治疗耐药(n=25):ORR,72%(sCR 12%;CR 12%;VGPR 32%;PR 16%) 上次CD38导向治疗后0至6个月内(n=12):ORR,83%(sCR 25%;CR 8%;VGPR 33%;PR 17%) 基线伴有EMD(n=11):ORR,82%(sCR 18%;CR 18%;VGPR 37%;PR 9%) 高危细胞遗传学(n=9):ORR,78%(sCR 11%;CR 11%;VGPR 56%;PR 0%)Quach总结道,在关键亚组中均观察到强劲的活性,包括四类药物暴露的患者以及既往接受CAR-T和T细胞结合剂治疗的患者。
任何级别和3级或更高级别的非血液学治疗相关TEAEs分别发生在91%和20%的患者中。最常见的任何级别非血液学治疗相关TEAEs为感染(34%)、CRS(69%)、注射部位反应(54%)、恶心(11%)、背痛(3%)、头痛(11%)、ALT升高(14%)、AST升高(14%)和疲劳(11%)。最常见的3级或更高级别非血液学治疗相关TEAEs为感染(11%)和AST升高(3%)。
1名患者出现1级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未观察到其他药物相关神经学不良事件。1名患者因心脏骤停死亡(5级),与研究治疗无关,该患者有显著心血管病史。另外,1名患者因2级支气管炎和鼻窦炎停药。
值得注意的是,药代动力学分析显示ISB 2001具有剂量比例的PK特征,中位半衰期为17天,这提示该药物可能需要更低频率的给药。该研究的第2部分正在进行中,包括剂量扩展和优化,以确定ISB 2001的RP2D和最佳给药方案,为后续开发奠定基础。
发布于:山东省在线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