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朋友们,今儿个咱聊聊蒋大为。一提起这名字,你脑子里是不是立马就冒出那句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没错,就是那首《敢问路在何方》,几乎刻进了几代人的 DNA 里。可要说这老爷子的故事,可比这首歌复杂多了 —— 有风光无限的巅峰,有不为人知的争议,还有起起落落里藏着的人生滋味。咱就着瓜子儿,慢慢唠唠这位老歌唱家的那些事儿。
一首歌火了一辈子,到底是福还是债?
先说那首《敢问路在何方》,这可真是 "一曲成名天下知" 的典型。1986 年《西游记》一开播,全国老百姓都看疯了,蒋大为唱的片尾曲更是火得没边儿。那会儿没有抖音快手,全靠电视机和收音机传播,可你随便往胡同里一站,保准能听见有人哼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展开剩余91%我还记得小时候,邻居大爷每天早上遛鸟,嘴里都得叼着这句,连幼儿园的小朋友跳皮筋,都把这旋律当伴奏。后来才知道,这首歌原本不是蒋大为唱的,是另一位歌唱家唱的试播版,可导演杨洁一听蒋大为的版本,拍板说:"就他了!这嗓子里有股子闯劲儿,跟孙悟空的精气神儿对得上。"
就这么着,蒋大为成了 "西游歌神"。往后几十年,甭管是春晚舞台还是地方晚会,只要他一开口唱这句,台下准保掌声雷动。有回我在现场看演出,旁边坐着个头发花白的老奶奶,听到副歌部分,眼泪唰地就下来了,说:"这歌一响,就想起当年跟老伴儿守着黑白电视看《西游记》的日子。"
可你要说这歌全是福气,也不尽然。有次采访里,蒋大为自己都说:"有时候也犯愁,唱了一辈子歌,大家就认这一首。" 可不是嘛,他后来也唱过《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牡丹之歌》,论唱功论意境都不差,可论传唱度,总被《敢问路在何方》压一头。就像演员演了个太经典的角色,观众总把他和角色绑在一起,歌手遇上这种 "神曲",也难免被框住。
更让人唏嘘的是,这首歌还牵扯出一段挺不愉快的往事。作词人许镜清老爷子,就是写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 的那位,当年为了给《西游记》写歌,熬了多少个通宵,可因为版权意识薄弱,没拿到多少稿费。后来蒋大为凭着这首歌商演不断,许镜清去找他要版权费时,据说蒋大为来了句:"你不懂法。"
这话一出,网上吵翻了天。有人骂蒋大为 "忘本",说他踩着别人的心血赚钱;也有人说那个年代版权保护不完善,不能全怪他。后来许镜清在节目里提到这事儿,叹了口气说:"不是钱的事儿,是觉得创作没被尊重。"
其实啊,这事儿搁现在看,就是时代的局限性。那会儿别说歌手了,连作家、画家都未必有清晰的版权概念。但不管怎么说,许镜清作为创作者,确实没从这首歌的爆红中得到应有的回报,这不得不说是个遗憾。蒋大为后来也没再回应过这事儿,大概也是觉得理不清道不明吧。
从学画少年到歌唱大家,命运这事儿真说不准
你可能不知道,蒋大为最早可不是学唱歌的,人家是正经学画画的,而且学的是西洋画。这事儿说起来,还挺有时代特色的。
1947 年,蒋大为出生在天津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医生,母亲是教师,家境在当时算是不错的。按说这条件,走个 "好好学习考大学" 的路子挺顺理成章,可他偏偏迷上了画画。那会儿学艺术可不便宜,尤其是西洋画,买颜料、画板都得花钱。在那个吃粮票的年代,蒋大为的父母硬是省吃俭用,凑够了八年学费,送他去学画。
蒋大为自己也争气,画得有模有样,据说当年他的素描作品还在市里拿过奖。他本来想考美术学院,将来当画家,可命运偏不按剧本走 —— 高考那年,他落榜了。这打击可不小,小伙子在家闷了好几天,不知道将来该咋办。
就在这时候,赶上了改革的浪潮,各地宣传队都在招人。蒋大为嗓子好,小时候跟着收音机唱样板戏,调子拿捏得准,邻居都说 "这小子不去唱歌可惜了"。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去宣传队报了名,一开口唱《东方红》,考官当场就拍板:"留下!"
从拿画笔到拿话筒,这转变可不是一般人能适应的。蒋大为刚开始上台,紧张得腿肚子转筋,高音唱不上去,台下观众起哄,他下来就躲在后台哭。可他不服输,别人练一个小时,他练三个小时,把嗓子都练哑了,就含着胖大海接着唱。慢慢地,他找到了感觉,尤其是高音,唱得又稳又亮,成了宣传队的 "台柱子"。
后来他进了中央民族歌舞团,才算真正踏入了专业歌唱界。那会儿团里人才济济,他不算最起眼的,可他有个本事 —— 会琢磨。别人唱民歌就是唱调子,他琢磨着把西洋唱法的技巧融进去,让歌声既有民族味儿,又有穿透力。就说《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本来是首挺普通的创作歌曲,经他这么一唱,愣是唱出了画面感,成了他的代表作之一。
现在回头看,要是当年蒋大为考上了美术学院,成了个画家,咱可能就听不到那首《敢问路在何方》了。命运这事儿就是这么有意思,关上一扇门,总会给你开扇窗,就看你能不能抓住。蒋大为常说:"唱歌不是我选的路,是路选了我。" 这话听着挺感慨,可细想想,哪条路不是靠自己一步步走出来的呢?
爱情故事比歌还甜,动荡年代里的相濡以沫
说到蒋大为,不能不提他媳妇张佩君。这俩人的爱情故事,在娱乐圈里算是一股清流,从年轻到白头,没传过一句绯闻,比他唱的情歌还动人。
他俩是在宣传队认识的,张佩君是队里的琵琶手,长得漂亮,性格又温柔。蒋大为那时候还是个愣头青,见了姑娘就脸红,可心里早就惦记上了。怎么追的呢?说起来挺实在 —— 那时候物资紧张,蒋大为省下饭票给张佩君买糖吃,冬天怕她冻着,把自己的棉手套偷偷塞给她,排练完了主动帮她扛琵琶。
张佩君也看出这小伙子实在、上进,慢慢就动心了。1974 年,俩人结婚了,婚房就是单位分的一间小平房,屋里就一张床、一个木箱,连像样的家具都没有。可日子过得甜啊,蒋大为练歌,张佩君就弹琵琶给他伴奏;张佩君加班,蒋大为就去食堂打了饭等着她,冬天怕饭凉了,就揣在怀里捂着。
后来蒋大为火了,到处演出,聚少离多成了家常便饭。有人劝张佩君:"你也辞了工作,跟着他跑,省得惦记。" 可张佩君没这么做,她说:"他唱他的歌,我弹我的琵琶,各有各的事儿干,挺好。" 但她心里的牵挂,一点没少。蒋大为每次出差,她都把药片、润喉糖分门别类装好,写个小纸条塞在他包里:"少抽烟,多喝水。"
最让人佩服的是,在蒋大为后来遇到麻烦的时候,张佩君始终站在他这边。那会儿有传言说蒋大为欠了钱,还有乱七八糟的绯闻,张佩君啥也没说,就对外说了一句:"我相信他。" 在家里,她该做饭做饭,该洗衣洗衣,就像啥都没发生过一样,只是晚上睡觉前,会多跟蒋大为说几句:"别想太多,有我呢。"
现在俩人都七十多了,蒋大为还在舞台上唱,张佩君就跟着他,在台下安安静静地坐着。有回采访,记者问蒋大为:"这辈子最感谢的人是谁?" 他想都没想就说:"我媳妇。没有她,就没有我今天。" 这话听得人心里热乎乎的。
这年头,娱乐圈里的爱情故事听得不少,可像他们俩这样,平平淡淡却不离不弃的,还真不多见。有时候觉得,蒋大为能在起起落落里稳住心神,跟家里有这么个踏实的后盾,分不开。
移民风波、欠款门,那些年蒋大为踩过的坑
人红是非多,蒋大为也没能躲过。这几年,关于他的争议不少,最热闹的就是 "移民加拿大" 这事儿。
说是为了女儿蒋怡留学,蒋大为在 2000 年初就把家搬到了加拿大。刚开始,他觉得挺好,既能陪孩子,又能过几天清净日子。可没过多久,他就发现不对劲了 —— 在国外,没人认他这个 "歌王",演出机会少得可怜,生活来源都成了问题。
蒋大为自己也说过:"在国内出去吃饭,人家都喊 ' 蒋老师 ',在加拿大,去超市买个菜,谁认识你是谁?" 没办法,他只能成了 "空中飞人",国内国外两头跑,在国内接商演赚钱,飞回加拿大陪家人。那几年,他一年能飞几十趟,累得直犯胃病。
可这事儿传到网上,就变了味。有人说他 "赚够了中国的钱,跑去国外享受",甚至给他扣上 "不爱国" 的帽子。蒋大为急了,在节目里特意澄清:"我没移民,还是中国国籍,就是女儿在那边上学,我去陪读。" 他还说:"我唱的都是中国歌,根在中国,这一点永远不会变。"
可网友不买账,拿着他在加拿大的照片说事儿,越吵越凶。其实啊,那会儿为了孩子留学举家搬到国外的,不止他一个,好多明星都这么干过。可谁让蒋大为唱了那么多 "正能量" 的歌呢?大家对他的期待值更高,觉得他就该 "扎根中国",一点 "向外" 的举动,都容易被放大。
比移民风波更麻烦的是 "欠款门" 和 "情人门"。有个叫姚曼的女人站出来,说蒋大为欠了她钱,还说俩人有不正当关系。这事儿在当时闹得挺大,报纸、电视都报道了,蒋大为的形象一下子跌到了谷底。
后来法院查清了,姚曼是诈骗,所谓的 "欠款" 是她伪造的,"情人关系" 更是子虚乌有。法院还了蒋大为清白,可泼出去的脏水,哪那么容易收回来?直到现在,还有人拿这事儿说他 "私生活不检点"。
蒋大为自己说,那段时间是他人生最黑暗的时候,出门都得戴帽子口罩,见了熟人都躲着走,夜里经常睡不着觉,头发一把一把地掉。张佩君看着心疼,就劝他:"咱不唱了,回家好好过日子,行不行?" 可蒋大为摇摇头:"不行,我这辈子就跟唱歌较劲了,不能就这么认输。"
就这么着,他慢慢熬了过来,该演出演出,该生活生活。只是经了这些事儿,他脸上的笑容少了些,多了些沧桑。有时候看他在舞台上唱歌,声音还是那么亮,可眼神里,总有股子说不出的滋味。
78 岁还在唱,是放不下还是离不开?
现在蒋大为已经 78 岁了,按说该在家含饴弄孙享清福了,可他还在舞台上唱。去年我还在一个地方晚会上见过他,头发白了不少,腰也有点弯了,可一开口,那股子劲儿还在,《敢问路在何方》一唱,台下照样沸腾。
有人说他 "为了钱,这么大岁数还折腾",这话我可不太同意。说实话,他这辈子赚的钱,够花几辈子了,犯不着这么拼。我觉得啊,他是真离不开舞台,离不开唱歌。
有回他接受采访,说过这么一段话:"我现在上台,不是为了掌声,是为了跟老歌友们见个面。看到台下那些头发白了的观众,跟我一起唱 ' 路在脚下 ',就觉得这一辈子没白活。" 这话听着挺实在,就像老朋友见面,不说话,唱首歌就啥都懂了。
当然了,也有人说他 "吃老本",这么多年没新歌,就靠那几首老歌撑场面。这话也不算错,他确实没什么新作品了,可你想想,78 岁的人了,还能保持那么好的嗓子,还能站上舞台,就不容易了。再说了,那些老歌,不就是用来 "吃" 的吗?一代人的记忆,能有人一直唱下去,是好事儿。
现在的蒋大为,生活挺简单的。不演出的时候,就在家种种花,练练字,偶尔跟张佩君出去散散步。他说:"以前总想着往前闯,现在才明白,能平平安安过日子,比啥都强。"
有时候看他的采访,觉得这老爷子挺通透的。被问起那些争议,他也不恼,就笑笑说:"人这辈子,谁还没被人说过几句?听着就行,别往心里去。" 这种心态,还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聊聊心里话:人这一辈子,谁不是在起起落落里找路?
唠到这儿,咱也别光说蒋大为的事儿了,也说说咱自己的感悟。
蒋大为这一辈子,其实就像他唱的那首《敢问路在何方》—— 有风光无限的 "通天大道",也有磕磕绊绊的 "坎坎坷坷"。他风光过,一首歌唱遍大江南北;也落魄过,被争议和谣言包围。可不管咋说,他没放弃,一直往前走,这就不容易。
咱普通人的日子,不也这样吗?谁还没遇到过坎儿?工作不顺心,家庭有矛盾,钱包鼓不起来,梦想实现不了…… 可日子还得往下过,路还得往前走。就像蒋大为唱的 "路在脚下",再难的路,一步一步走,总能走过去。
还有就是关于 "争议" 这事儿。蒋大为因为版权问题被骂过,因为移民被质疑过,可真要掰开了揉碎了看,好多事儿都不是非黑即白的。就像咱自己,谁还没被人误会过、议论过?有时候别太较真,清者自清,时间长了,大家自然能看清真相。
最让我佩服的,是他对唱歌的那份热爱。从年轻小伙子唱到白发老人,一辈子就干这一件事,而且干得还挺好,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咱不管干啥工作,能有这份坚持和热爱,日子肯定差不了。
最后想说,蒋大为就是个普通人,只不过他的职业是歌手,唱了几首大家都爱听的歌。他有优点,也有缺点;有高光时刻,也有狼狈瞬间。咱没必要把他捧上神坛,也没必要把他踩进泥潭,就把他当成一个 "唱歌的老爷子",听他的歌,品他的故事,也就够了。
毕竟,歌是用来听的,故事是用来琢磨的,日子是用来自己过的。你说对不?
发布于:江西省在线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