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下第一和天下第二之间的矛盾爆发时,除了正面冲突,背后的外交博弈同样至关重要。在这场博弈中,除了双方直接对抗外,还需要考虑各自的盟友。其他国家究竟应该选择站在哪一边呢?
如果直接选择支持“老大”,似乎并不是一个明智之举。帮助老大打击老二,最终的结果可能是扩大老大的优势。一旦老大取得胜利,可能会趁机兼并这些曾经支持它的盟友,那时,他们能抵挡住老大的吞并吗?显然,结局是很难对抗的。
那么,如果选择支持老二行不行呢?答案似乎也不尽如人意。因为一旦老二强势崛起,它同样有可能吞并老大,从而实力大增。同样地,如果老大强势反弹,它也会侵吞老二,最终还是两强相争,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展开剩余75%在这种零和博弈的环境下,任何一方的强大,都会让其他国家产生吞并之心,尤其是在战国时代。如此一来,其他国家的最佳选择似乎是“坐山观虎斗”。让他们自己打个你死我活,自己则不站队,等着从中渔利。如果最终老大撑不住了,我们便帮助老大;如果是老二陷入困境,我们便帮助老二。总之,最理智的策略就是,尽量保持天下均势,避免提前打破这种平衡,直到自己有足够的实力崛起。
从理论上讲,这种分析似乎无可挑剔。可是,当我们将这一理论具体应用到战国时期时,问题便浮现出来。试想,在齐湣王统治下,齐国是名副其实的“老二”,而秦国则稳居“老大”。由于两国并不接壤,双方自然常常通过拉拢其他国家来进行相互打压。
然而,几乎每次在这种拉拢过程中,齐国都在吃亏,秦国则始终占得便宜。为什么其他国家不在齐国受损时出手相助,削弱秦国的优势呢?原因无他,地缘因素在作祟。秦国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只要不主动出击,函谷关便是它的天然屏障。其他国家即使联合起来,想攻破函谷关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正因为如此,即便其他国家想要帮助齐国削弱秦国,面对如此天险,他们也只能望山兴叹。
例如,在楚怀王去世后,齐国曾联合魏国、韩国、赵国、宋国一起攻秦,试图趁机削弱秦国的力量。然而,秦国的反应极为迅速和干脆:它直接撤退到函谷关以西,并对楚怀王的去世表示哀悼,同时提出割地赔款。这场本应是向秦国发难的好机会,最终因为函谷关的天险而宣告失败。五国联军无奈撤退,什么也没得到。
试想一下,如果这支五国联军攻击的不是秦国,而是魏国等中原国家,结局将会如何?魏国可能被打得一蹶不振,不仅要割地赔款,还可能丧失其在中原的地位,彻底衰弱。而这也正是魏国衰落的历史写照。
但问题来了,假如五国成功削弱了秦国,最终的利益会落到谁的手中?显然,秦国的土地,齐国是无法占到一寸的,因为两国并不接壤。真正能够从中获益的,恐怕只能是那些与秦国接壤的国家,比如楚国和三晋。因此,齐国的领导层开始意识到一个现实:如果那些与秦国接壤的国家获得土地,那么是否应该考虑将这些国家与齐国接壤的部分领土划给齐国呢?如此一来,大家都有了土地,不是更公平吗?
从齐湣王的角度看,这一提议似乎天经地义,但在其他国家眼中,却完全是异想天开。毕竟,三晋之所以将国都迁东,就是看中了华北地区的发展潜力。现在,齐国却提出要把华北的土地交给它,而让三晋去与秦国交战,这显然是不可接受的。在这种背景下,齐湣王的计划注定行不通。
如果这一计划失败,齐湣王又该如何应对?如果继续与秦国对抗,只会让楚国、三晋等国家变得更强,而这些国家与齐国接壤,等它们强大之后,必定会给齐国带来威胁。此时,秦国倒是提出了一个建议,邀请齐国与它共同夹击其他中原国家。齐湣王本打算同意,但很快被劝阻。劝阻的人指出,如果齐国和秦国联手,打压中原其他国家,那么随之而来的反击将是无法避免的。秦国有函谷关作为天然屏障,而齐国没有任何防御地形,一旦敌国反扑,齐国将首当其冲,最危险的就是它自己。
齐湣王意识到这一点,决定放弃与秦国联手夹击中原的打算。然而,这一放弃让齐湣王感到无比绝望。他发现无论自己如何行动,齐国的处境似乎始终难以改变。在深感失望后,齐湣王决定背弃曾经的盟约,转而对曾经的盟友动手。这一决定成为他政治生涯的致命错误,不仅让齐国的声誉受到严重损害,齐湣王本人也因这一行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一切告诉我们,在复杂的外交博弈中,任何错误的判断都可能导致国家的覆灭。齐湣王的悲剧,正是源自他对国际局势的误判以及对盟友的不信任。最终,他没有能力承受这场风暴,齐国也因此走向了衰亡。
发布于:天津市在线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